kow怎么玩

你的位置:kow怎么玩 > 新闻动态 >

战争初期取得梦幻开局,为何最终输得一干二净?

作者:淡忘岁月这篇文章里,咱们聊聊一些心事儿。原作者忘情想表达的那些东西,我也试着用自己的话给你捋一捋。其实吧,生活里好多事儿,就像过眼云烟,说走就走,不留痕迹。但有时候,某些瞬间、某些情感,又像是刻在了心里,怎么也忘不了。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忘情”与“不忘”之间的纠结吧。咱们都经历过那种时候,心里头装着事儿,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也没精打采的。但你知道吗?时间这东西,它真的挺厉害,不管多大的事儿,只要给它点时间,慢慢都会变淡,甚至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想不起来当初为啥那么在意了。当然了,也有些东西,是时间带不走的。比如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情,还有那些曾经让我们哭过、笑过、痛过的经历。这些,都成了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它们。所以说啊,咱们得学会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也得学会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别总想着过去怎么怎么样,未来还有好多精彩等着咱们去发现呢。就像那句话说的,“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咱们得往前看,对吧?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我的话能让你心里头舒服点儿,也希望咱们都能学会淡忘那些不必要的烦恼,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铁路从它出现的时候开始,就因为能拉很多东西、不怎么受天气干扰、安全性也挺好,而被各国的军队喜欢上了。铁路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普法战争中露了一手后,很快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成了各国打仗时的主要运输方式,对战争的走势影响可不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苏德战场的陆地主战场,公路因为天气原因老出问题,这时候铁路运兵的重要性就更突出了。

战后出了很多书写战争的事儿,其中苏德两边在长长的一条铁路线上斗智斗勇的故事,被前线那些大战役的光环给盖住了。但其实,要是没了铁路帮忙运兵运粮,那些特别厉害的将军们,就算再有妙计,也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魏玛时代,德国的国家铁路用的是这个标志,在左边;而到了1935年之前,德国的交通运输部,也就是大家说的帝国交通部,用的标志则是右边这个。

纳粹党掌权后,1937年他们在帝国运输部里面搞了个新部门,叫德国铁路总局。这个总局手下管着柏林和慕尼黑两个重要的指挥中心,它们一起盯着全国26个铁路局。纳粹把这些铁路局都变成了国家打仗的工具,管得跟军队似的,挺严格的。而且,他们还老搞防空和应急修东西的练习,想让大家随时都能应对突发情况。

1939年8月底那会儿,德国攻打波兰的事儿已经板上钉钉了。为了应对战争,德国陆军高层搞了个“战时火车调度指挥中心”,找来了鲁道夫·戈尔克将军当头儿,专门管战时火车怎么运行、怎么调配。

到9月1号那天,“德国铁路”总共用了7110趟军用火车,包括171600节运货的车厢和13800节载人的车厢,把86个德国师的士兵和装备都运到了打仗的出发点。还有1300趟火车专门往德法边界运兵和送物资,而114列火车则从那边把13.5万德国老百姓接回了德国内地。波兰战役那三周时间里,“德国铁路”部门把运兵的任务完成得特别好。

德国火车调度站的一个场景

因为政治上的考量,纳粹德国没有直接把占领的波兰西部地方变成德国的一部分,而是装模作样地搞了个“波兰总督区”。同时呢,他们还弄了个“东部铁路”管理机构,跟德国的铁路系统分开,专门来管波兰的铁路事儿。

21年没跟德国铁路网连上的“东部铁路”,管的波兰西部那块儿,铁路技术已经跟德国本土差了一大截。火车头、客车货车啥的,数量根本不够打苏联那场仗用的。所以,德国就双管齐下,加强“东部铁路”的地盘。一方面呢,德军占了西欧后,到处抢火车头、车厢这些铁路家当,给“东部铁路”补给。另一方面,1940年4月,德国搞了个“奥托计划”,就是想让“东部铁路”的运力提上来。这个计划花了3.07亿马克,用了30万吨钢材,把波兰西部那片铁路网几乎翻了个新。因为工程太大,原本打算1940年底弄完,结果一直拖到了1941年6月15日才搞定。

“巴巴罗萨”计划里,德军那3个集团军群要打的地方是怎么分的呢?根据计划,德军把要打的战场分成了三块。每块地方都由一个集团军群来负责。这样一来,每个集团军群都清楚自己要干嘛,不会乱套。德军就是这样,通过“巴巴罗萨”计划,把任务分得清清楚楚,让每个集团军群都知道自己该打哪里,怎么去打。

“奥托计划”的最后阶段,跟德军往苏德边界大批增兵是同时搞的。一边忙着改造施工,一边还得搞大规模军事运输,而且这事儿得捂得严严实实的,这组织起来可太难了。据说,运一个普通的步兵师,得用上70趟每趟50节车厢的火车。要是运一个装甲师,那就得80趟这样的火车。所以,德军在但泽、华沙、克拉考这三个地方,分别搞了三个“野战铁路指挥中心”,专门负责协调“德国铁路”和“东部铁路”的运输安排。

从1941年2月底到6月下旬,德国总共调用了超过3.4万列军用火车,把141个陆军师以及他们的武器装备送到了苏德边界。在6月7日那天,运输最为紧张,德国铁路和“东部铁路”那边,总共有2588列火车轰隆隆地开往东边。让人吃惊的是,这场德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运输,居然没咋耽误德国的平时运输,而且跟瑞士钟表似的,特别准时,组织得相当好。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的进攻路线是这样的:一开始,德军就明确了他们的战略目标,他们打算从多个方向对苏联发起猛烈的攻击。他们没有选择单一的进攻线路,而是采取了多路并进的策略,想要在短时间内打乱苏联的防线。德军的主力部队从东线大规模推进,他们打算用强大的火力迅速突破苏联的边境防线,然后深入苏联腹地。与此同时,德军还派出了一些小股部队,从其他方向进行骚扰和牵制,试图分散苏联的注意力。德军的战术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给苏联军队来个措手不及。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掌控战场的主动权。总的来说,苏德战争初期,德军的行动方向就是多路并进,快速突破,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战场上的优势。

到苏德战争打响头天晚上,德国那边已经有了3万台火车头、82万多节货厢和7万多节客车厢,管铁路的人总共有125万3千人。说真的,德国手里的铁路网,在苏德战争一开始,那表现简直是好得不得了。

德国铁路和“东部铁路”并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但像“巴巴罗萨”这种兵力超过550万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多个管理部门肯定会对铁路军事运输的统一调度造成不利影响。因为东普鲁士这块地方归德国铁路管,所以德军从这儿出发的“北方”集团军群的铁路军事运输,是由德国铁路下面的柯尼斯保铁路局来管的。至于“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的铁路军事运输,就交给了“东部铁路”来负责,不过他们的员工人数、业务水平,还有技术设备,都稍微差了点儿。

而且,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这三个跟随国的铁路系统,也被卷入了攻打苏联的后勤补给链里。说起来,这三个国家在政治上是各自为政的,所以,无论是德国铁路还是“东部铁路”来接管它们的铁路网和技术设备,都不太妥当。因此,德军在把“野战铁路指挥部”升级为“野战铁路司令部”的同时,还在里加、明斯克、基辅和波尔塔瓦这几个地方,分别搞了个“前线铁路管理小组”,想靠它们来协调这些国家的铁路部门,还有德国铁路跟“东部铁路”之间的配合。但结果呢,并不如预期那么顺利。

苏德一开打,德军立马就在三个方向猛冲猛打。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撤退时根本顾不上破坏铁路来拖慢德军。苏联西部铁路网遭殃最重的是德国空军的狂炸滥轰。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德国空军在这场仗里,竟然把44%的炸弹都扔到了苏联的铁路枢纽、集结地和铁轨上。而德军自己的铁道工兵,刚开始还得忙着修自家空军炸坏的苏联铁路和设施。

德国那边把装载着军需物资的火车,直接开到了苏德交战的战场上。

德军前进得太快了,比战前想的快多了。所以,德军里的铁道工兵想把苏联的宽轨铁路改成标准轨距,但进度根本跟不上军队的速度。这样一来,好多给养物资的火车都堵在了苏德边境。德军只能靠着公路上的汽车和牲口拉货,来维持供应,但这些运输方式运力有限,很是吃力。

当运输距离超过铁路卸载站300公里外,这种运输手段就支撑不住了。所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拿下斯摩棱斯克,走完从布格河到莫斯科路程的一半后,他们没有选择继续直扑莫斯科,而是停下来休整了两个多月,补充物资,这事儿就很容易想通了。

那时候,古德里安带着第2装甲集群一路往南,直接插到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后方。为了这个行动,他还把“中央”集团军群其他部队能用的物资都搜罗了个遍,这才算是凑够了出发的条件。

为了搞定铁路军事运输慢的问题,德国在1941年9月6号,在华沙搞了个叫“东部行动办公室”的机构。这个办公室的头儿是约瑟夫·穆勒,他是帝国运输部管全国铁路货运时间表的大佬。他手下管着四个“前线铁路管理小组”(简称HBD)。不过,这种管理层级多、机构重叠的法子,并没能让德国铁路的军事运输变得更快更高效。

如果长度没问题,一节装了双轴的那种货车,其实也能拉两台车,就像照片里那列德国的军列,它就在运RSO牵引车。

到了1941年快结束时,德国占领的那4.2万公里宽轨铁路,大概只有1.5万公里被改成了标准轨道。那会儿,苏联的三个大军团加起来有上百万人,就在莫斯科城外面,对着德国的“中央”集团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路上的雪太厚了,汽车运东西特别慢,所以火车能不能赶紧把军需品送到被围攻的德国“中央”集团军前线,这事儿对战争结果和两边军队的士气都特别重要。

前线局势紧张,情况不妙,盖世太保接到命令,进驻到“德国铁路”和“东部铁路”的各个管理层,开始大量抓捕那些被认为是“工作不卖力”的人。他们用严厉的手段吓唬那些德国官员,逼他们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了一种恐怖氛围。

在这种巨大压力下,采取了两个主要行动。一方面,他们紧急调动了超过5280台德国机车,把它们送往东部战场支援。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再挑剔,把那些之前因为觉得质量不好而被放弃的苏制宽轨机车和车辆都重新用起来。这样一来,开往东部前线的军列就从每天600列增加到了900列。而且,这些列车在回程时还装满了从苏联抢来的农产品、工业原料和燃料,运回国内。这样做,就是为了实现纳粹当局在开战前对德国老百姓许下的诺言,保证大家的生活水平不会下降。

看到那张照片,是装着IV号坦克的军列停在车站时拍的。你看那货车车厢的地板,和站台几乎是在一个水平线上。

尽管如此,运输安排还是不太给力。再加上前线局势变化特别快,战线几乎天天都在变动,所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会战那会儿,每天真正能收到的补给物资,总是在25到40节火车车厢之间晃悠,远远达不到每天至少需要的75节车厢的标准。

德方铁路部门为了应急,想了很多临时拼凑的办法,结果前线物资短缺的问题不光是“中央”集团军群碰到了。那会儿,“北方”集团军群每天也就只能收到大约10列火车的物资,这连他们最低需求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不仅如此,机车和车辆被无节制地过度使用,就像杀鸡取卵一样,完全不顾及必要的保养和维护。结果到了1942年新年那天,东线德军占领区里,超过一半的机车车辆都坏了,没法再用。到了那个月底,还能用的机车车辆更是降到了大约两成。还好那时候苏军的攻势已经接近尾声,供应线也大大缩短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德国铁路的军事运输减了压,所以战局才没彻底崩溃。

一列火车拉着好多“灰熊”突击炮,正轰隆隆地往目的地跑。看它的编队和火车头那些新车的样子,就能猜出来,这火车八成是直接从工厂里开出来的。

1942年春天时候,雪都化完了,俄罗斯的地面上全是泥巴,把苏德两边已经打得很累的军队都给拖住了,只好停下来歇歇。德国那边,铁道上的工兵和技术人员忙活着,在占领的地方换铁路,还得赶紧修火车和机器设备。

新上任的德国军备和战时生产头头施佩尔,他挑中了甘岑穆勒,让他当上了“运输总监的得力帮手”,主要就是为了把全国的铁路运输管得更好。甘岑穆勒心里头有个大计划,他琢磨着得让“德国铁路”一把抓,把国内还有占领的地盘上的铁路都归它管,还得把那些因为打仗跑了的外国铁路员工都给找回来,全都放到“德国铁路”下面一块管。为了能让这事儿成,他还给那些外国铁路员工吃了颗定心丸:只要他们愿意给第三帝国干活儿,那待遇肯定和“德国铁路”的自己人一模一样。

说实话,甘岑穆勒的点子都挺有道理,但在政治上就是“不合规矩”,德国那些当官的都不买账。打从1942年5月起,他就到处跑,想说服大家,说只有把“东部铁路”整个并到“德国铁路”里头,削弱它的自主权,东线铁路的军事运输问题才能搞定。一直磨到10月份,希特勒才半推半就地答应,除了钱袋子自己管,其他的都让“东部铁路”跟着“德国铁路”走。

拉载“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火车车队在桥底下缓缓驶过。

不过,当甘岑穆勒觉得自己已经手握“金令箭”,急不可耐地想要撤销“东部铁路”下面的克拉考、卢布林、拉德姆、华沙和伦贝格这五个分局,然后用克拉考、伦贝格和华沙的三个“德国铁路分局”来替换时,波兰总督弗兰克却极力反对。他直接站出来,支持“东部铁路”不听甘岑穆勒的指令。这种内部争斗,对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

尽管甘岑穆勒想要“独霸铁路界”的计划没能成功,但施佩尔靠着出色的组织能力,把德国经济调整到了战时状态,这对增强德国铁路的军事运输能力,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942年,德国生产了2127辆机车,这比1941年多了差不多一半多,达到了1.53倍。同时,货车车厢的产量也非常高,总共有43032辆。这些机车和车厢都是为了战时快速制造出来的,用的材料和工时都不多。德军需要运输各种装备,所以铁路货车也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和生产。比如说,为了运重型坦克这种履带车,他们做了“西米斯”型和SA 705型这两种6轴的重载平板车。还有其他几种,像“科伦”4轴中型平板车,“斯图加特”R10型双轴敞车,“维拉”双轴棚车,都是针对不同需求做的。油罐车也有“德累斯顿”型和“林兹”型这两种双轴的。运煤的则有“萨尔布吕肯”型4轴煤车。另外,还有SST662型6轴的重型铁道蒸汽起重机,专门用来铁路救援。

两趟拉着“黑豹”坦克的德国火车

1942年那会儿,德国铁路的头等大事,就是帮德军在东边战场南线使劲儿,目标是拿下高加索。为啥呢?就是为了抢那边的石油、矿产还有粮食,好让苏联的战斗力掉链子。德军也挺拼的,直接在罗斯托夫搞了个“野战铁路指挥中心”,是第5个哦,专门管南线铁路上的军事运输。这个指挥中心一露面,立马就开始忙活起来,给乌克兰占领区的铁路换轨,还在铁路边上多设了些加水站,就是那种给蒸汽火车锅炉加水的地儿。他们还给水里加了点东西,让水质变软,这样火车锅炉里就不容易结垢了,火车也就能多跑几趟了。

到1942年6月那时候,德军手里头已经有了大概4.1万公里的苏式宽轨铁路。他们动作挺快,到那会儿已经把这其中的3.5万公里改成了标准轨距。而且啊,相关的配套设备改造工作,也在7月底差不多搞定了。

一台虎式坦克想了个招儿,它找了个斜坡,是用履带和干草匆匆搭起来的,然后就这么爬上了平板货车。得留意一下,这辆坦克为了上路,已经换上了专门的运输履带,但两边的侧裙板还没来得及拆下来。

1942年那会儿,德国总共往东线送了38556趟军火列车。特别是到了1942年11月2日,斯大林格勒那边仗打得正激烈,德国当天就发了161趟军列过去。这些列车还算准时,但有个大问题,第6集团军的铁路卸货点离斯大林格勒外围还有100多公里远呢。这样一来,保卢斯就只能靠那点汽车和牲口来把物资从卸货点运到前线了。

这就是为啥第6集团军被苏军包围后,里面的德军物资少得可怜,只能靠空运撑着打仗。为了救第6集团军,德国从法国那边调来了上千列火车,想赶紧把援军送过去。可结果呢,德军使出的这些劲儿,全都被苏军给打散了。

一台SdKfz 253装甲车从站台缓缓驶上了火车平板车

到了1943年,德国在铁路军事运输这块儿比1942年进步了点儿。那一年,他们往东线总共开了73000多趟军列火车,这里面有62.5%是开往“南方”集团军打仗的地方。

这些火车按照重要顺序,被分成了三个等级。头等重要的是那些专门拉士兵、送补给的火车,还有邮车、救护车、部队休息用的车、战俘专车、特殊任务的车,以及卸完货往回跑的空车。第二等是从被占领的地方往德国国内拉工业和农产品的火车。它们满载着从乌克兰来的粮食、煤、锰、铁,从爱沙尼亚来的油页岩,还有波罗的海边上和普里皮亚季沼泽里运来的木头,给德国的战争机器加油打气。最后一等是工程火车,比如拉建筑材料的、修火车的、还有拉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车等等。

有一趟德军用的装甲火车,主要是用来解决游击队老是骚扰铁路的问题。

德军为了搞“堡垒行动”,好一阵子每天往东边开去的火车多达600趟。那些经过特别调整的6轴大平板车,拉着新型的“虎式”坦克、“黑豹”坦克,还有“斐迪南”自行火炮,一路奔向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边。光是1943年8月,德国就往“中央”集团军群那边发了860趟装士兵的火车、1000趟运补给的火车,还有700趟其他各类火车。

苏军明白铁路补给有多关键,所以他们给德占区的游击队提供了更多的人手和装备支持。一开始,只是偶尔有些小规模的行动,去骚扰德军的铁路补给线。但到了1943年春天,这种破袭战就变得越来越频繁了。

从4月到6月,光是在乌克兰这块地方,游击队就让德国人的火车头吃了大亏,整整炸掉了1700列军列。到了5月份,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后方更是乱成一锅粥,44座铁路桥被毁,298辆火车头报废,还有1223节车厢成了废铁。游击队真是厉害,一共746次让铁路停运。这里面,有588次停运超过了12小时,114次整整停了24小时,更有44次,铁路线直接瘫痪了一整天还多。

苏联的游击队伍悄悄动手,给德军的铁路来了个突袭破坏。

从8月初到9月中旬,苏联的白俄罗斯地区,还有加里宁州、列宁格勒州、奥廖尔州、斯摩棱斯克州这些地方,总共有167个游击队,大概9万6千多名游击队员,一起发动了一个叫“铁道战”的突袭行动。他们在战斗中弄断了21万多根铁轨,搞得德军的后备部队和物资供应都乱套了。这对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里打赢仗,可是帮了大忙。

后来,苏联的游击队伍又搞了个叫“音乐会行动”的游击战。这次行动涉及五个州,总共有193个小队的游击队员,加起来大概12万人,他们都在规定的时间里,对德军的交通线进行了大范围的袭击。他们拆掉了148557根铁轨,这一举动对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中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10月份的时候,基辅那块的德国“前线铁路管理分部”说了,他们那个月里火车事故特别多,超过了500起。你想啊,1942年那会儿,同一个月才105起呢。

为了对抗苏联的游击队伍,德军出动了配备重甲的火车。

德军被苏联敌后的游击队搞得头疼,只好把十分之一的兵力拿去对付他们。为了保护铁路上的军运,德军想了不少招儿,比如增加装甲列车,给火车加上武装护卫的车厢,还在机车头前面弄了个空平板车,专门用来提前引爆那些爆炸装置。这样一来,铁路上的军运就安全多了。就说“中央”集团军群那块的铁路吧,7月份被苏联游击队袭击了840次,可德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又是武装清剿,又是加班加点抢修,还指挥列车绕道走。结果呢,还是有2560多列军列稳稳当当地到了地方。

从1943年底一直到战争打完,德国占领区里的铁路网就成了盟军重点轰炸的地方。德国想了很多办法来应对,比如给铁路旁边和火车站多派高射炮部队,建了专门的通讯站和维修队,把火车能躲的空洞加固了,还制定了空袭时人员逃跑的计划,在火车站修了防空洞,晚上也实行了灯火管制。但盟军的轰炸太狠了,把德国铁路网给炸得稀巴烂,比德国想的还要严重。为了保住军事工厂生产,不让西线战场垮掉,德国只能把铁路资源都用到西线去,这样一来,东线战场的铁路资源就不够用了。

德军的那个铁路中心被飞机炸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苏德战争一进入第三阶段,德国占领的地方就乱得不行了。根据苏军的统计,到了1944年夏天,在德占区里跑来跑去的苏联游击队,人数竟然超过了18万。说起来,光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就有差不多15万人;乌克兰西部那边,也有12600人在活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还有加里宁州西部,加起来也有1万多人。另外,在卡累利阿和摩尔曼斯克州,游击队大概有个1600人左右;摩尔达维亚那边,也有1200多人呢。

1944年1月19号到20号晚上,苏联的游击队对德军占领的地方下手了,专门挑了铁路动手。他们搞破坏搞得很彻底,总共有10500段铁轨被弄坏了,程度都不一样。这么一来,德军的铁路运输直接停了24个小时,完全动不了。

到了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德军也给火车外面加上了铁甲,想着这样能让火车更不容易被打坏。

从1月14号到25号,列宁格勒的游击队特别给力,他们一共炸了34座铁路桥,还弄坏了22000多根铁轨,毁了30公里的路基,另外还搞垮了11个车站和会让站。说到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那两场大战,游击队更是战功赫赫,他们干掉了德军21500多人,炸了58500多根铁轨,炸了300多座桥,还让德军的列车翻了136次车,通讯线路也被他们破坏了500多公里。

乌克兰的游击队伍在1944年动手可不含糊,1月里他们就成功搞乱了德国人的军用火车45趟,到了2月,这个数字涨到了156趟,3月更是不得了,达到了179趟。因为这些游击队的捣乱,德国往乌克兰开的军火列车,总共有863趟翻了车,不光人受了伤,东西也丢了不少。

德国火车军车上装的是那种两门并排的高射机关枪。

1944年头五个月里,白俄罗斯的游击队伍在几个铁路段上对德军列车发起了多次袭击。在明斯克到布列斯特那段路上,他们总共打了757次;明斯克到博鲁伊斯克那段,动手了391次;巴拉诺维济到利达,236次;布列斯特到科韦耳,则是116次。这样一来,白俄罗斯的铁路运力大减,只剩下了原来的12%到40%。到了白俄罗斯战役快开始的时候,1944年6月19日晚上,游击队员们又出手了,他们破坏了4000多个铁路点,还弄出了15000多起爆炸事件。这一波操作,直接让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铁路运输停了整整24小时。然后7月份,白俄罗斯的游击队伍继续发威,他们又让230列装满人和武器的德军列车翻了车。

不只是游击队在行动,苏联空军也加入了战局,他们掌控了天空,派出佩-8轰炸机,专门轰炸德国的铁路中心。这些轰炸机投下的是FAB-5000炸弹,里面装了3600公斤的RDX炸药和铝粉。就这种超级炸弹,一颗就能把一个挺大的德军铁路转运站给整瘫痪了。

德国铁路工程兵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车厢,大家叫它“轨道破坏者”。他们用车厢后头的大铁钩子,使劲把铁轨下面的木头枕木给拽断,这样一来,铁轨就从路基上掉下来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让苏联的铁路工程兵在修理时更费劲些。

现在战局已经乱成这样了,德国铁路部门头等大事,就是赶紧撤退、转运,还得想办法把快被苏军占领的铁路给破坏掉。德军铁道工兵用了一种叫做“轨狼”的特殊车厢,它车尾有大铁钩,能把枕木钩断,让铁轨从路基上掉下来,目的就是要让苏联铁道兵修起来更费劲。

1944年秋天,苏联军队那像洪水猛兽一样的猛烈进攻,在打到华沙城外面还有东普鲁士边界后,因为力气用完了就停了下来。苏德战争到了第三个阶段,德国那忙得团团转的铁路系统,总算是能松口气,歇一歇了。

因为“东部铁路”的大部分地盘都被苏军给占了,所以基本上就是有名无实了。“德国铁路”这下子总算是达成了长久以来的心愿,统一了整个铁路系统。可那时候,大家都知道德国输掉战争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不管是德军还是德国铁路系统,大家的斗志都彻底垮了。就算盖世太保的手段再狠,也再也激不起人们刚开始打仗时那种对战争的狂热劲了。再加上德国被东西两线一起攻打,铁路网被搞得七零八落,仓库里堆得满满的物资根本运不出去,德军的调动和德国的工业生产都快要停了。

在德国投降那会儿,波西米亚地区逮到了一整列火车,上面装的可都是一个小型战斗队搜刮来的各种武器装备。

从1944年10月一直到那年年底,德国铁路运的货跟1943年同一时候比起来,少了43.2%。到了1945年3月,跟1944年这时候一比,德国铁路运的货又少了89.2%。一开始帮德军到处跑的德国铁路系统,现在也跟它支持的那个坏政权一样,没力气再动了。

这篇文章出自忘情之手,他也是“这才是真实战场”的特约作者。要是没得到忘情和“这才是真实战场”的点头,你可千万别转载,不然法律后果得自己担着。

作者介绍:王正兴,以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野战部队里的一名军官。他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多个部门都干过,一直钻研战争历史和战术。他对军队的打仗方法和非打仗时候的行动,都有自己特别的看法。他写的书《这才是战争》,在2014年5月和6月的时候,被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节目分两回推荐过。他还有个公众号,也叫“这才是战争”,大家可以下。

#百家说史迎新春#